经区四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批准,我区印发了《莆田市荔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现对主要内容解读如下:
一、出台背景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为更好发挥发展规划战略导向作用,《纲要》根据《中共荔城区委关于制定荔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编制,主要是全面贯彻中央、省委、市委战略部署,落实区委工作要求,阐明规划期内全区发展战略意图、工作重点,对于我区全面建设“强产兴城、幸福荔城”,全方位推动荔城区高质量发展跨越具有重大意义。
二、2035年远景目标
展望二〇三五年,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我省、我市基本实现全方位高质量发展超越,我区将基本建成全市领先的产城融合、创新开放、生态宜居、民主法治、文明幸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荔城,成为展示莆田现代化滨海城市形象和成果的重要窗口。综合实力大幅跃升,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基本实现;创新体系更加健全,创新型城区基本建成;产业结构全面优化,建成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化城区全面建成,城区风貌彰显时代特色,空间格局进一步优化;基本实现区域治理能力现代化,法治荔城、平安荔城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建成文化强区、教育强区、人才强区和健康荔城,公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生态文明建设跃上新水平;全面深化改革和发展深度融合,形成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高品质生活广泛享有,城乡居民收入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走在全市前列,人的全面发展、全区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三、“十四五”主要目标
(一)经济实力更加强劲。经济发展更加高质量,经济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经济结构明显优化,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农业基础更加稳固,数字经济、平台经济等新业态不断成长,创新创业创造环境不断优化,市场主体充满活力,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初步形成,“强产业”取得较大进展。主要经济指标平衡协调,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左右,到2025年达900亿元。规模工业产值达1100亿元,年均增长8%左右。财政总收入57亿元,年均增长5%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2000亿元,年均增长7%左右。外贸出口总额73亿元,年均增长3%左右。
(二)城乡发展更加协调。宜居宜业的产城融合示范综合体基本形成,新城建设初具规模,老旧小区改造全面完成,城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城市功能和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兴城市”达到更高水平。
(三)社会更加文明进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妈祖文化、南少林禅武文化等特色文化繁荣发展,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文化软实力明显增强,文化自信更加坚定。
(四)生态环境更加美丽。生态文明建设的木兰溪样本进一步巩固提升,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清晰合理、优势互补,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环境突出问题得到有效治理,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优生态”展现新面貌。
(五)人民生活更加幸福。脱贫攻坚成果进一步巩固。民生社会事业短板弱项加快补齐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显著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卫生健康体系和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完善,全面实施助民增收行动、全力拓宽增收渠道,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增强,“惠民生”更为厚实。
(六)治理效能更加显著。着力推动“四治一体”、完善“五大体系”、实施“六大工程”,平安荔城、法治荔城达到更高水平,基层民主法治更加健全,行政体系更加完善,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明显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和自然灾害防御能力明显提升,国家安全屏障更牢固,“保稳定”有力有效。
四、重点任务
(第一章)站在开辟未来的更高起点。从“十三五”发展成就、发展机遇与挑战等方面展开。深入分析荔城区推动高质量发展跨越的优势,科学研判荔城未来一段时期发展的前景。
(第二章)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从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空间布局和镇街定位等方面展开。提出围绕新时代新福建和美丽莆田建设目标,以“强产兴城、幸福荔城”为总体目标,争当“双轮”驱动排头兵,加快建设产城融合创新先行区,努力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化荔台融合发展、推动经济区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上取得新成效、迈上新台阶,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为“十四五”规划实施开好局、起好步,谱写新时代幸福荔城建设新篇章。
(第三章)厚植高新现代的产业优势。重点围绕“343”产业发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从主导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聚焦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未来产业布局融合、打造扶持现代服务业、突出农业产业现代特色、推进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展开。提出要持续推进主导产业转型升级,重点推进纺织鞋服、工艺美术、食品产业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夯实发展基础。聚焦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机械与高端装备制造、化工与新型功能材料、电子信息产业,着力培育区域经济发展新增长点。培育未来产业布局融合,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平台经济和生命健康产业,进一步厚植发展新优势。充分发挥中心城区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总部经济、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业、文化旅游业等行业,不断强化经济发展支撑。
(第四章)推动科学有序的城乡发展。按照城市“东拓南进北优中修”发展路径,坚持城乡统筹、 城市更新,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城市功能与品质提升。提出全面推进木兰溪南岸高铁新城建设,推进城市功能品质提升,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推进城乡融合协调发展,构建服务城乡全新发展格局,着力构建高质量发展的板块支撑和动力系统。
(第五章)提升共享发展的生活品质。从着力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全力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均衡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全面推进健康荔城建设、加快促进文化繁荣发展、重点解决民生保障问题等方面展开。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提升群众幸福指数,让人民生活更有品质、更有尊严、更加幸福,着力构建幸福荔城。
(第六章)擦亮生态文明的荔城名片。从全面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着力打造绿色循环经济、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科学治理南岸生态系统等方面展开。提出精心打造“生产、生态、生活”空间格局,全面擦亮“美丽荔城”生态文明名片。
(第七章)构建综合完善的基础建设。从提升公共设施建设水平、完善综合交通运输系统、构建能源保障综合体系、强化防灾减灾全面建设等方面展开。提出加快构建适度超前、功能配套、安全高效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不断完善综合交通运输系统,大力推进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切实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法治化、规范化、现代化水平。
(第八章)打造开放创新的发展高地。从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打造万众创新环境、全力推动制度体系创新、持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全面拓展荔台深度融合等方面展开。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区、人才强区战略,聚焦科技创新,完善创新体系,最大限度释放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新动能。
(第九章)增强社会治理的能力水平。从建设法治荔城、建设平安荔城、提升基层社区治理能力等方面展开。提出加快推进区域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推进平安荔城、法治荔城达到更高水平,基层民主法治更加健全,行政体系更加完善,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明显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能力和自然灾害防御能力明显提升。
(第十章)强化发展规划的实施保障。主要阐述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奋斗和统筹推进规划落实的措施,为“十四五”规划实施提供强力保障。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