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索 引 号: PT02120-0301-2024-00059
- 发文机关: 荔城区农业农村局
- 成文日期: 2024-07-24
- 发文字号: 荔农〔2024〕115号
- 标 题: 关于荔城区政协五届三次会议第2485号提案的答复函
- 发布日期: 2024-07-24
- 有 效 性: 有效
陈剑沧委员:
您在区政协五届三次会议上提出的第2485号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首先对您支持和关心我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进和美乡村建设表示衷心感谢!您提出的《关于打造宜业宜居和美乡村的提案》很及时、也很给力,为我区提升人居环境、建设和美乡村、助力乡村振兴提出了明确方向和发展对策。提案中提出的我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和美乡村建设目前存在问题不容忽视,剖析深刻;关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推进和美乡村建设方向的建议,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对我区推进农村建设品质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区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打造和美乡村荔城模式工作取得的成效
(一)党建引领,变“单兵行动”为“联合作战”。
一是突出高位推动。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工作机制,区级层面成立打造和美乡村专项行动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推进机制。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依托“党建引领、夯基惠民”平台,健全“镇村主体、群众参与、镇街吹哨、部门报到”制度,区直部门常态化驻村联户、结对帮扶。目前,28名处级干部、83名科级干部深入挂钩村居指导推动,5600名党员、2000多名网格单元长积极参与,整治道路沿线、房前屋后、背街小巷等关键节点问题7486处,掀起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热潮。二是突出示范比拼。组织人员前往闽清县考察“六清”行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积分制”、乡村休闲观光农业等经验做法;结合考察成果,在全区全面启动乡村治理“六清”行动、和美乡村“五美”建设,按照分批实施、重点突出的原则,每个镇街每批次确定1-5个重点整治村,统筹集中全镇力量进行攻坚,先后开展村居互评互学环境卫生大整治活动、现场检查拉练活动36场次。同时,强化对标先进、比学赶超,召开全区现场推进会、镇街观摩会13场次,通过拼“颜值”、比“内涵”,达到“户户争示范、村村争美丽”,促进共同提高。
(二)攻坚克难,变“蜻蜓点水”为“深耕细作”
一是在“整”字上下功夫。各村居积极行动,突出重点,进行摸底排查,完善整治问题台账,形成一村一档,分类施策,不断提升整改成效。由各村居党员带头成立整治队伍,对主街巷道、房前屋后、绿化区域的杂草杂物、各类垃圾进行清理,并加大钩机、铲车等大型机械投入,彻底整治村道周边及残垣断壁,确保一次清理彻底,不留死角。区直部门结对帮扶驻村入户,联合各镇街包村工作队和村干部对道路沿线、田园周边、房前屋后、背街小巷、河道两岸等区域,进行拉网式排查,对发现的问题能现场解决的现场解决,不能现场解决的建立问题清单,明确整治内容、整治措施、责任单位、责任人及完成时限。黄石镇聚焦和美乡村建设、壮大村集体经济等重点工作,组织开展打造和美乡村荔城模式暨村级党组织“分赛道争上游”跨村现场拉练活动,组织镇干部及村主干等共100余人参加;北高镇由镇党委书记、镇长带队,步行查看各村整治情况,看变化、找差距、促干劲;西天尾镇、新度镇、拱辰街道全员动员,拉练评比,探索农村环境整治新思路新途径,推动各类整治工作深入开展。截至目前,全区投入整治资金1300万元,共出动大型机械80多台,农用运输车700多次,清理乱石杂物120余处2437吨,清理房前屋后杂物3000处。
二是在“美”字上做文章。各村居成立“四支队伍”:责任落实队伍(村“两委”、党员)、宣传劝导队伍(老同志、村里乡贤)、志愿者队伍、美丽庭院巾帼队伍,持续推进村容村貌提升。同时通过积分制评分制的方式,每季度选出一些文明户、美丽庭院户等,不断推动村庄从干净化、规整化向美化绿化风景化转变。以建设“五美”(美丽乡村庭院、美丽乡村微景观、美丽乡村小公园、美丽田园、美丽乡村休闲旅游点)作为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结合乡村振兴工作示范带动作用,注重挖掘乡村文化内涵,打造一批小而实、小而精、小而优的“五美”建设点,把点状和美乡村串珠成链为连片风景。深入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乡村治理“六清”行动、和美乡村“五美”建设全面启动。2023年度,全区已经完成美丽庭院建设200户、美丽乡村微景观91处、美丽乡村小公园12个、美丽田园4片、美丽乡村休闲旅游点4个、新改建农村卫生厕所200个。
三是在“清”字上见实效。荔城区在组织外出取经拓视野、借鉴经验促提升的基础上,探索开展符合荔城实际的“六清”(清垃圾、清沟渠、清杆线、清院落、清道路、清陋习)专项行动。各镇街主要负责人靠前谋划部署、现场督导推动,当好“一线总指挥”和“监督员”。各村居党组织书记为第一责任人,做好组织实施、宣传引导等工作落实。各村干部进村入户宣传,与本区域内单位、企业、居民、农户签订环境卫生“门前三包”责任书,发放“门前三包”责任牌并上墙,在推动这项工作中,村“两委”成员、党员干部、村民代表先行示范,带头清好自家“门前雪”,同时以实际行动带动左邻右舍共同参与村庄环境整治。以户为点、以组为线、以村为面,全面排查,全面清理,逐村提升,整乡推进。引导农民群众自觉打扫房前房后、屋内屋外,不乱倒生活垃圾污水,不随地吐痰,做好环境卫生“门前三包”。鼓励农民群众家家户户清理户内外杂物、清理盆盆罐罐、清理库房、清理屋顶楼台,铲除病媒生物孳生环境,从源头预防疾病传播。全区清理生活垃圾3.65万吨、水塘48口、沟渠21公里、水面6.8万平方米、水葫芦约21吨。
(三)深度融合,变“临时突击”为“久久为功”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不是一时兴起,也不会一蹴而就,只有共护共管,才能久久为功。一是将“政府作为”和“群众自为”结合起来。由区财政投入近1.7亿元,实施城乡环卫一体化项目,在原有道路与河道保洁实现水岸协同的基础上,整合海漂垃圾治理、垃圾分类、餐厨垃圾管理等新的工作内容,全面促进城乡环境卫生和村容村貌改善提升。进一步厘清好政府、镇村和群众的各自职责,界定好门前三包的任务和范围,持续发动群众开展以“六清”为主要内容的村庄清洁行动;今年以来,累计开展10场次,清理乱堆乱放2.1万余处。每季度开展一次对各家各户环境卫生评比,每月在曝光台公布“最美庭院”和“最差庭院”评选结果;群众从“一旁看”转变为“一起干”,实现了“政府作为”和“群众自为”的有效结合。二是将项目产业和美丽人文结合起来。引导各镇街深入挖掘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孝廉文化等传统特色人文资源,融入乡村“五个美丽”建设,实现乡村“颜值”与“气质”兼修。目前,荔城区北洋荔林水乡片区、黄石梅妃故里片区列入全市7个木兰溪流域乡村振兴重点片区。下一步,我区将把重点片区乡村振兴项目和“莆阳开春”“莆阳爽夏”项目有效衔接,植入特色民俗文化,把点状和美乡村串珠成链为连片风景。三是将宜居环境整治和常态化创城结合起来。注重常态长效,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内容纳入村规民约,各村居每月设立1天为“村庄清洁日”,发动干群力量全面开展一次环境卫生大整治行动,将整治工作与常态化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省级文明城区一同抓在日常、严在平常、重在经常。同时,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莆仙戏小戏、喊赞句等接地气的方式和各类新媒体,开展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宣传241场次,做到让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入心、入脑、入行”。
二、建议采纳情况
(一)关于“完善制度,健全长效保障机制”方面
一是常态保洁机制。进一步完善村规民约,明确村民维护村庄环境的责任和义务,实行“门前三包”,努力推动形成民建、民管、民享的长效机制,促进村庄清洁常态化,实现从“建起来”“用起来”到“管起来”的转变。二是筹资筹劳机制。通过村民“一事一议”等方式,逐步探索向村民适当收取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费,增强自身改善农村环境的责任感,激发广大群众的主体作用,鼓励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农村环境整治,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三是举报投诉机制。建立群众监督机制,以压力传导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持续深入开展。对推进工作较好、完成质量较高的村庄,可给予适当奖励。激发广大村民建设宜居家园的内生动力,把广大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转化为美化乡村环境的实际行动。
(二)关于“规划引领,着力产业融合发展”方面
一是促进生态宜居,设施完善。休闲农业是绿水青山转化成金山银山的具体实践,加强休闲旅游设施建设,可以让乡村的景观靓起来,同时能为游客提供休闲、观光、体验等服务。我区不断推进村庄内主次道路硬化、绿化、美化,村庄内公共场所和房前屋后清扫保洁,垃圾集中投放,确保村庄环境“净亮美”;根据休闲自驾游和停车需求,因地制宜建设后黄景区、南少林寺、象峰村等景区的停车场,增加停车位以方便游客停车。二是积极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我区进一步培优做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强服务指导与扶持力度,进一步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带动产业全面发展,推动农民增收致富。截至目前,我区现有省级农业龙头企业7个、市级农业龙头企业6个,其中:食品加工类4家,主要涉及米粉、粉丝、腐竹、豆皮等农产品加工;畜禽养殖2家,主要涉及生猪、白绒乌鸡等畜禽养殖;水产养殖2家,主要涉及蛏、蛤、鱼、虾、蟹等水产养殖;种植类2家,主要涉及蔬菜种植;服务业1家,主要涉及粮油、调味品贸易;林下经济1家,主要涉及金线莲、铁皮石斛系列产品;饲料类1家,主要涉及猪、鸡、鸭等畜禽配合饲料。三是发展休闲农业,促进文化传承。结合当地文化符号、文化元素,通过休闲养生、农耕体验等活动,挖掘当地的民俗乡土文化、民间工艺,让文化与农业产业融合发展。西天尾镇林山村进一步开发南少林旅游资源,制定南少林发展规划,整理、登记古民居资料,重点保护修缮、挖掘整理民间有价值的资源供游客观赏;西天尾镇后黄村依托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特色农业,通过在现有乡村游景区的基础上,开发一批莆田特色的祭祀、民俗表演、小戏演出等具有农村文化特色的旅游项目;因地制宜开发乡村游所需要的土特产品、农副产品、手工艺品等。
(三)关于“宣传倡导,营造全民参与氛围”方面
我区发挥群众主人翁作用,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积极探索符合荔城实际的“六清”专项行动,出台《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打造和美乡村荔城模式实施方案》、《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打造和美乡村荔城模式工作推进机制》等文件,细化三大类39项工作任务,亮出“责任清单”“工作清单”,推行分类考核、奖惩激励等运作机制,推动各项工作长效化、常态化,确保乡村建设行动开好局、起好步。
三、下一步努力方向
针对您提案中“关于打造宜业宜居和美乡村”相关建议意见,我们高度重视并积极采纳,在全力推进和美乡村建设提升过程中,持续落实,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推进:
(一)开展村庄清洁行动
1.在7个行政村的主干道两旁,清除废弃杆线,引导合理共杆;对村内乱接乱拉的管线进行集中整治,确保规范有序,村内通信线缆基本消除“蜘蛛网”现象;对村庄内建筑物墙体、杆柱等各类破损及乱涂乱画乱贴乱挂的“牛皮癣”小广告、小彩旗、横幅、灯笼等进行清理。
2.落实“门前三包”,全面清扫村庄农户房前屋后和村巷胡同的柴草杂物等积存垃圾、塑料袋等白色垃圾;拆除房前屋后杂乱无章、临搭乱盖的建筑物或者构筑物;整齐摆放房前屋后、杂物薪柴、商品货物、生产工具等物件;对村庄内道路旁、农房边的菜园田地、家禽家畜养殖等进行整齐圈围,实现“清清楚、摆清楚、扫清楚、搭清楚、围清楚、拆清楚”的目标。
(二)实施清淤疏浚
加大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宣传力度,开展坑塘清淤治理和岸线整治,建设生态护岸、开展生态修复;全面清理河、塘、沟、渠等水域漂浮垃圾,两岸护坡无裸露垃圾,保持各类水体清沽,水质良好无异味。房前屋后、村内村外不乱排乱倒生活污水,杜绝生活污水横流,防止巷道积水,实现岸上无垃圾堆、水面无漂浮废弃物目标,达到村内河塘沟渠“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保洁要求,保护荔林水乡风韵。
(三)改变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的不良习惯
以人居整治文明积分制为抓手,通过建立村庄清洁积分兑换机制、美丽庭院评选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完善文明村规民约,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六提倡六反对”活动,建立乡风文明“红黑板”制度,营造除陋习树新风的良好氛围,引导群众自觉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源头减少不文明的现象和行为。
(四)发展乡村美丽经济
开展村庄绿化补植,美化房前屋后,集中清理占用道路、公园、绿化带、河道等公共区域的乱堆放物件,引导发动农民种树种草,美化村庄。把村庄清洁行动与发展乡村绿色产业、休闲旅游、美丽庭院等工作有机结合,指导农民利用清理出的场地打造微田园、微果园、微花园、微菜园,新建美丽乡村庭院70个, 改造提升美丽乡村微景观7个、美丽乡村小公园(小广场)2个、美丽田园2片、美丽乡村休闲旅游点2个,发展乡村美丽经济,为乡村建设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五)推进和美乡村建设
以乡村治理“六清”行动串联生态治理实践点、荔枝特色农业实践点、水乡文旅实践点、特色文化实践点和数字治理实践点,全面推进农村污水提升治理,整治村庄整体风貌,拓展公共服务空间,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品质。一是推进西天尾镇2个村、拱辰街道5个村的农村污水提升治理,完成污水管网建设。二是深化农房整治行动,提升农村村庄建筑物风貌水平,规范乡镇审批宅基地和建房流程的管理。三是盘活宫庙场所等升格为教育基地、文化宣传基地、邻里中心、为老服务中心等,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实现祠堂变学堂、神台变讲台、祭祀变议事,将民间信仰空间与现代性公共事务结合建设,强化本土文化特色,保障社会和谐稳定。
最后,再次谢谢您对人居环境整治与和美乡村建设工作的关心,并请您一如既往地对宜业宜居和美乡村提升工作予以关心和支持。
领导署名:吴光磊
联 系 人:林忠华
联系电话:05946723331
莆田市荔城区农业农村局
2024年7月24日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闽公网安备 35030402009117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