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汀县曾是我国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县份之一,经过十余年的艰辛努力,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保护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根据我们的调研,长汀水土流失治理与生态保护建设的主要经验是:一、在政策方面,政府扶持、集中财力、重点治理是长汀县水土流失治理成功的关键。长汀县是福建省经济欠发达县,2000年起,省委省政府把“开展以长汀为重点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列为为民办实事项目,每年投入1000万元,连续10年时间解决长汀县水土流失问题。纵观治理前后,水土流失状况已明显好转。2000年起,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13平方公里,减少水土流失面积273平方公里,有七个乡镇88个村3.65万户16.5万人得到实惠,并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目前还有704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面积需要治理。
二、在管理方面,首先是在县和乡镇都成立了水土保持领导小组,定期研究解决水土保持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其次,发挥好舆论导向作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标语等方式宣传水土保持。第三,实行谁治理谁受益政策,山林经营权一定30年不变,每亩年租赁金28元。同时,实行资金扶持政策,在水土流失区种树种果,每亩给予种苗和肥料补助300元。鼓励干部群众投身治理水土流失。第四,发挥典型示范作用。
三、在治理方面,长汀县探索出了一条适宜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治理的新路子,封禁治理,低效林“老头松”改造,以草先行、草灌乔结合的生物治理模式,草木沼果开发性治理模式。采取大面积生态自我修复与小面积综合治理相结合,禁烧柴草与解决群众燃料相结合等是南方治理水土流失成功的新路子。尤其是草木沼果模式,既治理了水土流失,又发展了农村经济,提高了农民收入,是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的最佳结合点,值得大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