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财农〔2024〕28号
区农业农村局:
根据《福建省财政厅 福建省农业农村厅关于下达2024年中央耕地建设与利用(耕地质量提升)资金的通知》(闽财农指〔2024〕31号)文件精神,现下达2024年中央耕地建设与利用(耕地质量提升)资金6万元,其中:化肥减量增效6万元。收入列“1100252-农林水共同财政事权转移支付收入”科目,支出列“2130199-其他农业农村支出”科目。
此次下达的耕地质量提升资金为2024年中央直达资金,标识为“01中央直达资金”,在指标管理系统应及时录入有关指标,并保持中央直达资金标识不变。请按照《耕地建设与利用资金管理办法》(财农〔2023〕12号)、《中央财政农业相关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办法实施细则》(闽财规〔2023〕27号)等有关规定和项目实施方案加强资金管理,严格按照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和直达资金使用要求,及时拨付资金,做好绩效跟踪管理,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附件:1.2024年中央耕地建设与利用(耕地质量提升)资金分配表
2.2024年中央耕地建设与利用(耕地质量提升)资金任务清单
3.2024年中央耕地建设与利用(耕地质量提升)资金绩效目标表(化肥减量增效)
4.2024年福建省科学施肥增效项目实施方案
莆田市荔城区财政局
2024年6月17日
(此件主动公开)
附件1
2024年中央耕地建设与利用(耕地质量提升)
资金分配表
单位:万元
|
县(区) |
金额(万元) |
|
|
总计 |
化肥减量增效 |
|
|
荔城区 |
6 |
6 |
附件2
2024年中央耕地建设与利用(耕地质量提升)
资金任务清单
|
县(区) |
任务清单 |
|
荔城区 |
开展耕地质量提升,实施科学施肥增效和测土配方施肥基础性工作。 |
附件3
2024年中央耕地建设与利用(耕地质量提升)资金绩效目标表
|
项目名称 |
耕地质量提升(化肥减量增效) |
|||||||
|
主管部门(单位)名称及部门预算编码 |
601 农业农村局 |
补助区域 |
荔城区 |
|||||
|
资金情况 (万元) |
资金总额: |
6万元 |
||||||
|
其中:财政拨款 |
6万元 |
|||||||
|
其他资金 |
||||||||
|
总体 目标 |
2024年全区1个项目单位共安排田间肥效试验1个,农户调查90户,带动全区农用化肥使用量减少2%,项目受益群众满意度90%以上。 |
|||||||
|
绩效 指标 |
一级 指标 |
二级指标 |
三级指标 |
指标解释 |
区域目标值 |
|||
|
产出 指标 |
数量指标 |
田间试验(个) |
每个项目区安排田间试验个数 |
1 |
||||
|
农户施肥调查(户) |
每个项目区农户施肥调查户数 |
90 |
||||||
|
效益指标 |
社会效益 |
资金使用重大违规违纪问题 |
每个项目区资金使用情况 |
无 |
||||
|
生态效益 |
全区化肥使用量减少(%) |
每个项目区化肥使用量减少情况 |
≥2% |
|||||
|
满意度指标 |
服务对象满意度指标 |
受益群众满意度(%) |
项目受益群众满意度 |
≥90% |
||||
附件4
2024年福建省科学施肥增效项目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按照农业农村部印发的《到2025年化肥减量化行动方案》和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关于做好2024年科学施肥增效工作的通知》要求,遵循“精、调、改、替、管”技术路径,持续推进测土配方施肥,集成推广科学施肥高效模式,优化施肥结构、改进施肥方式,实施多元替代,促进施肥精准化、智能化、绿色化、专业化,提高化肥利用率,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推动福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工作目标
巩固拓展测土配方施肥基础工作,全省完成化肥利用率、肥料效应、有机肥替代、配方校正、“三新”集成等田间试验194个,农户施肥调查8020户;建设科学施肥增效“三新”集成推进县5个,打造千亩以上示范片42个,辐射带动55万亩以上;开展科学施肥宣传培训,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保持在90%以上,全省农用化肥使用量比上年减少2%。
三、工作内容
(一)巩固拓展测土配方施肥基础工作
1.开展田间试验。综合考虑县域主要作物面积及分布、种植制度,选取有代表性的田块,科学布设田间试验,加强试验肥料施用、田间管理、样品采集、测产分析等全环节技术指导和质量控制,及时汇总上报田间试验数据。可委托技术力量有保证的第三方承担田间试验任务,鼓励开展长期定点监测。其中,为了不错过农时季节,40个水稻化肥利用率和水旱轮作系统有机肥替代化肥效应定位试验已提前安排实施。
2.开展施肥调查。综合考虑当地作物类型、种植制度、施肥水平等因素,以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为主,兼顾小农户等种植主体,科学安排农户施肥情况调查点位。通过“施肥监测通”小程序(二维码附后),开展农户施肥情况和肥料使用效果调查监测。结合全国肥料节水专业统计,分析本区域施肥水平、施肥结构、施肥种类、施肥方式、有机肥施用、推荐配方等情况,形成区域施肥情况专题报告。
3.指导科学施肥。挖掘分析近年来田间试验、取土化验、农户调查等数据信息,持续更新县域土壤养分数据库。依托推荐施肥专家系统(二维码附后),制定发布县域主要农作物肥料配方和推荐施肥方案,在关键农时发放施肥建议卡和科学施肥指导意见,通过网络平台、宣传培训等指导科学选肥用肥,发展科学施肥社会化服务,鼓励开展整村整乡“统测、统配、统供、统施”科学施肥服务。
(二)加快“三新”集成配套推广
1.建设“三新”集成推进县
选择平和、长汀等5个县(市)开展水稻、经济作物科学施肥增效“三新”集成推广。其中,宁化县、长汀县、建瓯市探索整村整乡推广水稻“三新”集成模式,各打造相对集中连片的千亩、万亩示范片12个,示范面积3万亩,辐射带动15万亩以上;平和县推广蜜柚、福鼎市推广茶叶“三新”集成模式,各打造千亩示范片3个,辐射带动5万亩以上。
2.主推“三新”集成技术模式
“三新”集成推进县参照《福建省主要作物化肥投入定额制标准(试行)》,试点推行氮肥定额,开展“三新”集成配套推广。项目区以水稻、蜜柚、茶叶为重点,兼顾其他主栽作物,实现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全覆盖。主推“三新”集成技术模式:
①“水旱轮作+有机肥+配方施肥”技术模式。在烟叶、蔬菜、马铃薯、玉米种植区大力推广“烟-稻”“菜-稻”“薯-稻”“玉米-稻”等水旱轮作种植模式,根据前季作物产量及有机肥、化肥投入水平,统筹农田土壤养分周年投入,指导后季水稻定额施肥。
②“水肥一体化+有机肥+配方施肥”技术模式。在果茶园选择适合的大、中微量元素水溶肥和有机类/氨基酸类水溶肥,利用水肥一体化技术精准控制施肥量及施肥时间,满足作物所需养分,鼓励果园生草、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培肥地力,提高肥料利用率,实现科学施肥增效。
③“土壤酸化治理+有机肥+配方施肥”技术模式。在土壤pH小于5.5的水田、果茶园,施用酸化改良产品(土壤调理剂),配合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秸秆还田等,达到土壤调酸和培肥地力的目标,指导定额施肥。
④“新型肥料+机械施肥+配方施肥”技术模式。选择适合缓(控)释肥、微生物肥、作物配方肥等新型肥料,适量施用中微量元素肥料,应用侧深施肥(水稻)、机械深施(茶果)等技术措施,实现科学施肥增效。
⑤“绿肥/秸秆还田/有机肥+配方施肥”技术模式。因地制宜种植紫云英或蚕(豌)豆绿肥,通过绿肥稻秆协同还田、稻草机收粉碎还田、增施有机肥等有机养分替代减少化肥投入,改良土壤、培肥地力,实现科学施肥增效。
四、资金补助内容
按照《财政部、农业农村部关于印发耕地建设与利用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财农〔2023〕12号)要求,科学测算补助资金。资金补助内容:
一是对开展农户施肥调查、田间试验(含定位监测)、宣传培训、技术指导、现场观摩、制作和发放施肥建议卡等给予补助。
二是对承担科学施肥社会化服务,开展“三新”配套示范片建设及所需的施肥新技术、肥料新产品和新机具等给予补助(不得与现有农机补助政策重复)。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省农业农村厅制定年度实施方案,提出“三新”集成技术模式,加强协调指导。“三新”集成推进县农业农村局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细化目标任务,明确实施区域、实施主体、集成技术模式等,打造“三新”配套示范片,树立标识牌(样式附后),扎实推进任务落实。
(二)规范资金使用。根据项目绩效目标,科学测算资金补助内容与标准,对测土配方施肥基础工作、“三新”集成技术示范片建设及所必需的新型肥料、绿肥种子、土壤调理剂和有机肥料、服务作业等进行适当补助。有关新型肥料、土壤调理剂和有机肥料须取得肥料登记证或备案号。
(三)加大宣传指导。适时组织现场观摩培训会,通过田间课堂、广播电视、视频直播、微信公众号等形式,开展技术培训宣传。继续开展“百县千乡万户”科学施肥培训行动和“百名专家联百县”科学施肥指导行动,加强科学认识化肥与科学施肥技术指导,总结遴选“三新”集成配套模式或典型案例,通过媒体宣传报道,普及科学施肥知识。
(四)强化督促检查。健全项目管理机制,严格落实“一季一调度”制度,及时调度、报送项目执行进度、资金使用和实施成效。建立责任明确、主体积极、多方参与、监管有效的工作机制,适时分批开展督导检查,查资金、查进度、查资料、查档案,及时通报整改相关问题。按进度拨付资金,加快资金使用进度,及时在农业农村部、省农业农村厅转移支付管理平台中填报进展情况,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
5个“三新”集成推进县请于2024年5月31日前报送项目实施方案,每季度末报送项目进展情况。12月8日前报送施肥情况专题报告、项目年度总结和绩效自评报告。
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省土肥总站 广敏、付瑞洲、沈金泉,0591-87814211,18******532@163.com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