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留青竹刻是在竹青层面做薄地阳刻,是中国书画在竹皮上进行再创造的一门雕刻艺术。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是与书画、雕刻相结合的一种独特竹雕手法,融入了浮雕、浅刻等众多技法,兼具书画的笔墨韵味和构图特点。它运用描、刻、挖、刮等技法,利用天然的一层薄似张纸而坚硬的竹皮(包括竹青、竹筠、竹底)的不同层次颜色表面,与竹肌不同的色差,以中国画的笔墨为基础,在薄薄的一层竹皮上做文章,应用刀法创造出立体与平面的结合,注意刀法和绘画笔法理论的统一,表现笔墨、意韵和刀味。作品历年越久,竹皮、竹肌的色差越大,层次越丰富,视觉趣味就越浓。
据资料及实物考证,国人利用竹材雕刻,始于唐代,但因竹子不易保存,很难传下来。从明代开始,文人艺术家们在前人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把竹刻从比较简单的、以实用为主的工艺品,提高到比较细致的,以欣赏为主的艺术品,并逐渐形成了一种专门艺术,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到了清代,雕刻的形式更是有了较多的变化,产生了深雕、透雕、圆雕、阴刻、留青等诸多雕刻手法。
莆田留青竹刻发展到了近代,在继承传统的同时结合现代审美情趣进而创新,体现着莆仙人的民俗文化,极大地丰富了民间工艺美术的内涵,具有较高的艺术、收藏价值。
2018年3月,《竹刻(莆田留青竹刻)》被莆田市人民政府公布为莆田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新增保护单位。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