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2月22日在区一届人大五次会议上)
荔城区发展计划局局长 蒋瑞华
各位代表:
我受荔城区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荔城区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过去的一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区上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千方百计破解要素制约,各项工作扎实有效推进,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较好,特别是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是建区以来最好的一年。根据莆田市统计局莆统(2006)1号文件通知,经济普查年度(2004年)地区生产总值核算为47.98亿元,与经济普查数据相衔接,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58.07亿元,比增21.0%(现价,下同),完成计划的101.9%,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完成7.58亿元、33.97亿元和16.52亿元,分别完成计划的105.3%、116.3%和80.2%(经济普查结果,2004年第三产业为14.76亿元,2005年相应调整),分别比增11.3%、28.6%和11.9%,分别拉动GDP增长1.6、15.7和3.7个百分点。财政总收入达到3.82亿元,同比增长40.4%,完成年度预算的114.8%,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达到1.87亿元,同比增长51.0%,完成年度预算的120.7%,经济增长的速度和效益明显提高。
2005年经济社会发展亮点显眼,呈现出六大特点:
(一)经济实力进一步提升,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实现58.07亿元,比上年净增10.09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13.1:58.5:28.4,同比第一产业的比重下降了1.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的比重上升了3.5个百分点,呈现出工业拉动的增长模式。工业主导地位继续凸显,运行质量显著提高。工业总产值达到83.76亿元,比增28.1%,完成计划的109.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66.39亿元,比增32.3%,完成计划的111.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上年的122家增加到146家,其中新增亿元企业6家,亿元企业达15家,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从上年的75.6%提高到79.3%,完成销售收入64.5亿元,产销率达97.2%。企业创新和品牌意识不断增强,去年又获得省著名商标4个,中国驰名商标1个,中国名牌产品2项。农业生产在上年快速增长的基础上,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增幅为建区以来最高的一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12.59亿元,比增12.1%,完成计划的108.5%。农业产业化水平有新的提高,龙头企业的竞争力和带动能力不断增强。第三产业加速发展,三信秀水华庭、浅水湾花园、汉庭花园等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项目有序推进;新引进绿洲观桥连锁店、万家惠御景花园店等大型超市;“港澳台零关税一条街”进入实质性招商阶段,各个专业市场日趋繁荣。
(二)重点建设进一步推进,固定资产投资继续增长。去年工业园区新引进工业项目32个,投资总额7.3亿元,园区载体功能日益显现。重点项目建设顺利推进,全区65个重点在建项目完成投资11.32亿元,其中才子服装、雅仕龙服饰、丰得利鞋服、永辉鞋业、冲沁围垦、区人武部迁建等18个项目实现竣工投产或部分竣工投产;荔涵大道(荔城路段)等33个重点预备建设项目完成投资2.52亿元;飞特鞋业等34个重点前期工作项目进展顺利;6个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48亿元。重点项目全年完成投资13.84亿元。莆田工艺美术城、福厦铁路荔城段控制性工程、鞋材市场等各项前期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6?18”活动成效明显,完成项目成果对接32个,总投资4.5亿元,技术需求对接25个,企业技术需求28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0.86亿元,比增62.4%,完成计划的139.1%。
(三)招商引资进一步拓展,外贸出口稳定增长。进一步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对外经贸取得新进展,组织了新、马、港、澳经贸考察团,与外商达成了12个意向项目,其中闽中有机食品增资2300万美元;在第九届“9?8”投洽会上,我区共签约项目26个,投资总额1.7亿美元,其中合同利用外资7290万美元。全年新批外资项目22个,合同利用外资1.06亿美元,比增118.0%,完成计划的265.2%;实际利用外资5915万美元,比增44.7%,完成计划的140.8%。全年共引进内资项目70个,利用内资16.05亿元。外贸出口1.46亿美元,增长10%,完成计划的97.3%(由于我区没有外贸公司,企业通过外县区出口,造成统计数据流失)。
(四)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各项事业和谐进步。教育强区成效显著,大力推进“双高普九”工作,顺利实现“两基达标”,基本实现高中及幼儿阶段教育目标,入学率分别达80.1%和85%。教育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莆田四中通过省一级达标校市级验收,莆田八中实现省二级达标,莆田二十四中实现省三级达标,中山中学通过省级初中示范校评估。科技工作再上新台阶,荣获全省“科技进步先进区”称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顺利推进。文化体育工作再创佳绩,区文化馆被评为全省“十佳文化馆”和“全国文明先进单位”、“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竞技体育水平进一步提高,分别在东亚运动会上获得金牌1枚和第十届全运会上获得银牌2枚。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扎实推进,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37‰,我区被评为省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15个为民办实事项目得到较好落实,完成投资1.4亿元。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取得新进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取得新实效。双拥工作成绩突出,荣获省级“双拥模范区”称号。
(五)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消费需求继续增长。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069元,比增7.8%,完成计划的103.4%;农民人均纯收入4742元,比增11.1%,完成计划的106.6%。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首次超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通过开展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专项工作,促进了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服务业较快发展成为扩大消费的重要领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9.1亿元,比增12.4%,完成计划的159.2%。
(六)环境卫生进一步改善,生态保护取得新成果。全区绿化造林2593亩。进一步加强河道整治,实施了延寿溪清水工程。加强环境卫生监控,治理餐桌污染,建设“食品放心工程”。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乡村道路改扩建完成41.96公里,我区率先在全市实现了村村通水泥硬化道路。实施了北高冲沁围垦工程,加快澄峰围垦工程建设步伐。强化水土流失治理和地质灾害易发区的生态恢复工程建设。工业排污和农村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
2005年,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成绩显著。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是产业结构还不尽合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工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受规划、用地、用工等因素的制约日益显现;项目进展不尽平衡,缺少大项目的拉动;地方可用财力十分有限,财政收支矛盾依然突出等。对这些问题,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进一步创新工作机制,积极化解各种制约因素,采取切实措施加以认真解决。
二、2006年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主要任务与措施
按照建设“工业发达、商贸繁荣、文化先进、环境优美”的中心城区要求,2006年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地区生产总值突破70亿元,比增20.5%以上(现价,下同)。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3.3亿元,比增5.6%。
——工业总产值105.0亿元,比增25.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86.0亿元,比增29.5%,规模以下工业产值19.0亿元,比增9.4%。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5.0亿元,比增19.8%。
——财政总收入突破4.7亿元,比增22.9%以上,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突破2.28亿元,比增22.2%以上。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7亿元,比增13.6%。
——外贸出口总额1.6亿美元,比增9.6%,合同利用外资1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8000万美元,比增35.2%。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898元,比增7.5%,农民人均纯收入5026元,比增6.0%。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内。
实现上述预期目标,要着力推进以下八项工作:
(一)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步伐,培育壮大产业集群。一是加强产业集聚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两个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和规范服务,积极营造项目建设的有利条件,促进项目尽快落地。重点做好荔园工业区和黄石工业园区土地利用规划调整,确保园区二期建设用地需求。加快建设莆田工艺美术城、七步工业小区、新度工业集中区,规划建设坑园石材小区和埕头工业小区。推进莆田鞋材市场、建材市场等的前期工作,打造产业集聚平台。规模以上企业要达到160家。二是进一步创新招商引资机制,加大项目策划力度,重点引进科技含量高、环保型、规模大、带动辐射作用强的项目。三是鼓励龙头企业设立技术研发中心,规划在西天尾镇建立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创办服装、鞋革、模具、食品、化工等研发中心,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支持企业争创名牌。四是探索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进一步完善政银企联席会议制度,促进中小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的沟通与协作,提高中小企业的授信额度。
(二)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一是兴办农村公共事业。加大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镇卫生院改造、农村文化设施、西天尾自来水厂、北高自来水厂一期工程及村容村貌整治等公共事业建设步伐。二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加强水利等农业设施建设,规划实施黄石、新度、北高、镇海四个节水灌溉项目。规划建设黄石镇和新度镇土地整理项目,澄峰围垦要实现围堤合龙。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围绕蔬菜、畜禽、水产、水果、食用菌等五大主导产业,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大力推进新度禽苗、黄石新度蔬菜、黄石优质米、北高水产养殖、新度食用菌等一批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发展壮大特色农产品加工业,重点抓好闽中有机食品厂等龙头企业增资扩建。积极发展海洋渔业经济,加快渔港建设。三是深化农村综合改革。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四是推进村镇建设。高起点规划建设西天尾、黄石等四个镇,重点抓好黄石旧街改造、北高、埕头集镇建设及南郊新村、洞湖新村建设和古山、埭里等旧村改造工程。五是促进农民增收。落实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政策,即免除学生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加强种子、化肥等农资的价格监督,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积极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拓宽农民就业和增收渠道。
(三)着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步伐,保持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一是进一步落实项目“六个一”工作机制,进一步优化服务,着力解决难题,促进项目建设顺利推进。二是实施重大项目建设。开工建设莆田工艺美术城、荔港大道荔城路段等重大项目,积极配合做好福厦铁路荔城段建设和向莆铁路前期工作。三是充分发挥工业园区项目载体作用。突出园区主导产业,壮大园区产业群。四是要认真筹划“6?18”对接项目。按照我区八大产业发展的需求及企业的实际需要出发生成、筹划项目,提高项目对接成功率。五是认真抓好今年区重点项目建设。计划安排各类项目160个,其中在建项目80个,总投资48.11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8.69亿元;预备建设项目29个,总投资14.06亿元,年度计划投资5.16亿元;前期工作项目51个,概算总投资38.47亿元。重点项目投资额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73.7%,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工业项目占重点项目的比重为39.7%,比上年提高8.6个百分点。争取竣工投产项目达50个以上,新开工建设项目达50个以上。六是建立项目库。围绕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策划生成一批条件具备、时机成熟的产业项目,重点抓好项目的前期工作,提高项目招商成功率。七是区直有关部门要加强与省、市相关部门协调,策划、生成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切实可行的好项目,争取挤进国家、省、市专项规划盘子。
(四)着力推进开放型经济发展,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一是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培育和扶持外贸出口新增长点。重点抓好新批项目开工建设和投产,同时,鼓励企业增资扩产或进行技术改造,尽快提高生产能力,扩大外贸出口。二是大力推进第三产业招商,推进建设港澳台商品零关税商业城和一条街。吸引外商投资产品研发、金融保险、物流商贸、中介服务、教育卫生等领域。三是拓宽莆台农业合作领域,以新肥、新药、新品种、新技术、新农机具为突破口,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四是积极筹建总部经济小区,力争永恩集团等总部落户我区。五是积极主动出击,开展专项招商活动。认真策划“9?8”投洽会签约项目,积极参加妈祖文化节、莆商大会等,争取在项目质量、投资规模等方面比上年有大的突破。
(五)着力推进城市化进程,发展壮大中心城区。一是完善中心城区路网主骨架及配套设施建设。重点实施荔港大道、文献路东扩、下店路、延寿北路及荔涵大道二期等建设项目,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二是加快城建项目建设步伐,向城市东区扩展,集聚人气。胜利北路南段改造项目要争取在年内全部竣工交付使用;加快东园路后塘片区、护城河三期和四期、南郊片区、阔口片区、浅水湾花园、三信秀水华庭、三紫花园、宝胜购物二期、武夷小区等项目建设步伐;同时,积极抓好西庚片区、畅林片区、护城河五期、黄石旧街改造,以及南郊新村、洞湖新村等城建项目前期工作。三是进一步繁荣中心城区商贸流通。提升文献路步行街文化品位和服务水平,确立步行街全市商贸流通中心地位;整合灯具、家俱、鞋业、服装、电信等专业一条街资源,壮大经营规模。四是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建立拱辰、镇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文化活动室、健身活动中心等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服务网络。五是完善中心城区商贸流通网点。整合和优化全区商贸资源,做到合理布局。同时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引进国内外大型连锁超市在我区布点。
(六)着力推进消费结构升级,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一是加快南少林景区、壶公山森林公园等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并规划建设水乡荔韵主题公园,打响“壶山兰水”品牌。二是进一步提升传统服务业。积极发展一批便民店、连锁超市和专卖店;加快帝宝大酒店建设步伐,推进荔城大酒店、九华大酒店的工作步伐,促其早日开工。三是继续开展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治理“餐桌污染”,建设“食品放心工程”,同时严密监控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的发生,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四是积极探索失地农民生活保障问题,完善征地拆迁补偿办法,妥善安置被征地农民。五是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六是编制集镇农贸市场建设规划。
(七)着力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一是推进各类教育均衡协调发展。进一步发展幼儿教育、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二是进一步加强科技各项工作,争创“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三是推进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继续加强重点传染病防治和卫生执法监督工作;稳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巩固和提高参合率;编制落实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发展规划,利用国债资金完善卫生院基础设施。四是加强社区公共体育设施和农村文化“两馆一站”建设。五是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全面贯彻实施奥运争光计划,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六是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深入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开展“关爱女孩”行动;稳定低生育水平,强化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七是重视老龄工作,关心老年人生活,并积极发展妇女儿童、残疾人事业。
(八)着力推进生态区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一是扎实推进资源节约、生态建设和污染整治工程,加强农村面源污染防治。二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倡导生态文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三是进一步推进各类项目节能、节水、节材、节地,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四是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实施河道“清水工程”,搞好内河排涝工程和绿岸工程建设。加快推进新度土地整理工程,规划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五是实施木兰溪防洪工程荔城段项目建设,提高城市防洪能力。六是进一步推进黄石污水处理厂前期工作。七是加强海洋环境监测工作,重点抓好入海排污口和临近海域环境监测工作。八是规划建设镇垃圾中转站。
各位代表!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已经明确,我们要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依法监督下,在区政协及各民主党派的积极参与下,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主动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和湄洲湾港口城市建设的战略部署,为“十一五”开好局、起好步,为构建和谐荔城做出新贡献。
附件:表一、荔城区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表
表二、荔城区2006年在建项目表
表三、荔城区2006年预备建设项目表
表四、荔城区2006年前期工作项目表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