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关闭
热门搜索:
关闭

莆田市荔城区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来源:荔城区发展和改革局 时间:2009-02-23 16:00
放大字体 | 缩小字体 | 已收藏,点击取消收藏 点击收藏 点击收藏 | 打印 |

(2009年2月18日在区二届人大三次会议上)

荔城区发展和改革局局长    蒋瑞华

各位代表:

  受荔城区人民政府委托,现将莆田市荔城区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提请会议审议,并请区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过去的一年,全区上下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四用发展”要求,主动融入海西建设和“以港兴市、工业强市”发展大局,积极应对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快速反应,有效运作,保持了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经济综合实力跨上新台阶。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亿元,达到107.24亿元,同比增长23.1%(现价,下同),完成年计划的99.3%(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经济发展步伐放缓),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完成11.06亿元、67.32亿元和28.86亿元,分别比增15.4%、24.9%和22.2%,分别完成年计划的108.4%、97.8%和99.5%。财政总收入在全市各县区中率先突破10亿元,达到10.03亿元,比增39.0%,同比增收2.82亿元,增收部分占全市的39.6%,完成预算的103.4%,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5.79亿元,比增47.0%,完成预算的104.6%。

  (二)工业经济快速成长。工业总产值完成179.17亿元,比增28.4%,完成年计划的101.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58.32亿元,比增31.4%,完成年计划的101.5%。全年新增规模以上企业45家,达到239家,新增年产值超亿元企业5家,达到33家。新增省著名商标2项、市知名商标9项,新获8个福建名牌产品。荔城经济开发区、黄石工业园区产业集聚效应显著,全年实现产值109.74亿元,比增41.0%,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69.3%,对全区规模以上工业的贡献率达84.4%,拉动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长26.5个百分点。

  (三)固定资产投资高位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3.1亿元,比增26.1%,完成年计划的105.9%。全区列入计划管理项目有274个,其中132个在建项目全年完成投资46.01亿元,同比增长34.9%,完成年度计划投资的101.3%,竣工或投产项目70个,新开工项目60个;50个预备建设项目全年完成投资2.75亿元,实现开工项目21个,竣工或投产项目4个;92个前期工作项目已开工4个,部分项目转为今年在建项目或预备项目;全年共竣工或投产项目74个,新开工项目85个。项目策划水平和质量进一步提高,全年策划项目95个(其中上报市75个),保持项目库滚动储备项目300个以上,并从中筛选部分前期工作充分、建设条件成熟的项目编印成册,在各类招商会上推介。

  (四)城市经济进一步提升。城市基础设施继续完善。福厦铁路和向莆铁路进展顺利;荔港、城港、涵港等通港大道有序推进;黄北大道、文献路、东园路、镇海路、西洪路北段等市政路网加快建设。华港小区、欧氏雅筑、德信黄石商业城等房地产开发项目和后塘、文献路东扩、院前等片区改造项目不断推进。中国?莆田工艺美术城成功举办第三届“艺博会”,正在申报4A级旅游景点;中国?莆田鞋业服装城主体工程竣工,已陆续招商入驻。传统批零贸易及餐饮业保持稳定发展,各具特色的专业街不断壮大,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21亿元,比增18.9%,完成年计划的94.7%(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消费需求回落)。居民收入不断增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554元,比增14.9%,完成年计划的104.5%。城市管理有新提高,城市面貌更加美化、亮化。

  (五)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加大“三农”投入力度,加强与上级的沟通协调,全年争取到“三农”项目补助资金约5300万元,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顺利完成北洋河道一期整治工程,北高自来水厂改扩建工程和农村饮用水村村通工程;加快推进新度、黄石自来水厂改扩建和黄石安边海堤除险加固建设;改善农村交通网络,全年硬化农村公路33.7公里,改造病危桥9座,建设候车亭20个。推广“猪-沼-藻”等循环农业技术,整治畜禽污染。进一步发挥闽中有机食品、新美蔬菜、鑫峰食品等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推广应用“公司+基地+农户”模式,以及农业“五新技术”,促进农业生产高产优质高效。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18.29亿元,比增11.1%,完成年计划的107.6%。农民收入进一步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877元,比增15.2%,完成年计划的106.7%。

  (六)招商引资成效明显。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开展灵活多样的“小分队”招商、专业化代理招商、产业招商等,与深圳贤泽投资有限公司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引进闽中食品工业园、绿森庄园枇杷系列深加工和新加坡裕廊科技等项目。全年新批外商投资项目11个,合同利用外资6227万美元(历史可比口径),同比下降34.4%,完成年计划的62.3%(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外商投资明显下降);实际利用外资4776万美元(验资口径),比增85.1%,完成年计划的159.2%。全年实现外贸出口总额2.84亿美元,比增15.0%,完成年计划的105.2%。

  (七)民生工程进一步完善。加大科教文卫投入。落实农村义务教育“三免一补”政策,巩固提高“双高普九”;科技工作进一步加强, 4家企业获得“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称号;完善镇海、拱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三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改扩建西天尾、新度、北高卫生院及黄石中心卫生院;加强体育设施建设;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合率达到95%,荣获“全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先进区”称号;落实就业再就业政策,做好城乡新增劳力、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民工就业工作。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开展烟花爆竹、道路交通、“三合一”厂房等各类专项整治。加强“五五”普法工作。强化农产品源头治理,建设“食品安全工程”;积极开展康复救助、环境卫生整治、河道清淤、村级活动场所建设、助学助教、计生家庭奖励扶助等工作;加强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推行免费婚检,稳定低生育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5.86‰,控制在预期目标内。继续开展建设“平安荔城”活动,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保持社会安定稳定。

  总体上看,2008年我区经济社会实现较快发展,但我们也要充分认识到,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如:支撑经济发展的大企业、大项目不多,产业集聚能力不强;财政持续增收存在困难,支出压力仍然较大,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项目建设用地、用工、资金、人才等要素制约更加突出;影响农业持续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的不利因素增多等。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认真研究,采取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主要任务与措施

  今年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一年,也是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扎实推进中心城区率先崛起的关键一年,要按照市委“以港兴市、工业强市”的发展战略和《中共荔城区委关于落实“四用发展”融入港口经济推动率先崛起的意见》,牢牢把握“抓重点、破难题、保持续”这一主线,促进我区经济社会持续较快发展。

  2009年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地区生产总值128亿元,同比增长19.4%(现价,下同)。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9亿元,比增3.9%。

  ——工业总产值214亿元,比增19.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94亿元,比增22.5%;规模以下工业产值20亿元。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80亿元,比增10%以上。

  ——财政总收入12亿元,比增19.7%,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7.02亿元,比增21.3%。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亿元,比增18.0%。

  ——外贸进出口总额3.8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3亿美元,比增11.1%,进口总额0.8亿美元;合同利用外资0.8亿美元,增长28.5%,实际利用外资0.8亿美元(历史可比口径),比增21.2%。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878元,比增8.0%,农民人均纯收入7427元,比增8.0%。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5‰以内。

  为实现2009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全面超额完成我区“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应着力推进以下七个方面工作:

  (一)加快壮大工业经济。全面贯彻落实市、区关于加快工业发展的有关规定,加大工作力度,提速工业发展。一是完善规划修编,加快荔城经济开发区、黄石工业园区二期、三期、四期、北高坑园工业小区、埕头工业小区规划的修编和耕保调整工作;加快推进全区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及“十二五”规划编制前期工作,密切跟踪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兴化湾南岸发展规划。二是拓展工业空间,进一步完善荔城经济开发区、黄石工业园区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工艺美术加工区、鞋材加工区、食品加工区和石材加工区等产业发展平台,补充产业链,壮大产业群。三是深化品牌战略,依托“6?18”等平台,帮助企业引进先进适用技术,进行技改创新;协助企业申报一批著名、驰名商标,形成品牌效应。四是强化配套服务,采取政银企会商制度,建立政银企互动平台等措施,探索破解融资难题,争取在信贷规模、授权授信方面获得支持,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探索建立劳务输入、企业用工培训、保障机制、改制上市等综合性多功能的服务体系。五是积极落实中央、省、市有关政策,做好节能减排降耗工作,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二)抓紧抓实项目工作。一是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继续实行项目工作“四个一”机制,严格按照项目季度、年度工作目标,加强项目的检查督促。今年列入计划管理项目307个,其中在建项目143个(续建65个,新建78个),年度计划投资59.3亿元;预备项目57个,年度计划投资19.2亿元;前期项目107个。全年预计竣工或投产项目80个,新开工项目100个以上。二是加强项目策划工作,按照福建省三级项目储备库的设立标准和“策划一批、储备一批、转化一批”项目滚动发展要求,策划生成100个储备项目充实项目库。三是落实2008年新增中央投资计划,同时抓好2009年新增中央投资项目的编报工作,区直各部门要紧紧围绕今年中央投资确定的五个重点投向,加强与上级主管部门的沟通协调,做好项目前期工作,选准选好上报项目,拉动内需,改善民生。

  (三)做大做优城市经济。一是继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加快黄北大道、文献东路等道路建设;抓好物流大道、壶山大道等前期工作,年内实现开工建设;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加快南少林客运站和公交北站前期工作;防治水体污染,开工建设荔城污水处理厂。二是保持房地产开发持续发展,贯彻落实上级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相关政策,加强协调与服务,推动正荣?时代广场、荣华书苑、天通泰房地产、三信?金鼎广场等房地产开发项目顺利进行。三是加快安置房和片区改造建设,加大资金筹措力度,合理安排建设进度,促进荔港大道安置房、西庚安置房和院前片区等早日交付使用;加大攻坚力度,加快黄北大道安置房、城港大道安置房、文献东路安置房和护三片区、护五片区等建设进度;加快黄石旧街、向莆铁路安置房、高速路互通口片区等项目前期工作,促早日开工建设。四是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业,利用黄石交通枢纽优势,推进黄石商贸物流园建设,做强做旺工艺城和鞋服城市场,加快双赢物流建设进度,开拓第三方物流;以“十四届省运会”为契机,加快市体育场馆及荔城酒店、九华酒店、旷远酒店等相关配套设施建设,结合功能性板块的开发建设,合理布局商业网点,全面提升城区服务业水平。五是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和商务经济,加快旷远总部建设,推进鞋服商务区、新日国际及金融服务集中区等前期工作。六是加快发展旅游业。开展南少林-紫霄-九华山景区招商工作,编制五侯山旅游景区、碧云湖山庄等旅游专项规划和东阳明清历史名村保护开发规划。七是进一步完善城市管理机制,深化城市环境卫生、交通等专项整治,提升城市整体水平。

  (四)提高利用外资水平。一是坚持全方位、多领域、主动出击的引资策略,大力实施民资回归工程,注重招商引资项目的规模和效益。二是认真做好承接产业转移的各项准备工作,通过各种渠道邀请珠三角和长三角的投资者到我区实地考察、项目洽谈。推进闽台交流与合作,建立与台湾行业协会、商会的对口合作,吸引台湾电子信息、先进机械制造产业向我区转移。三是加强投资项目跟踪服务。抓好项目前置审批等工作,为项目提供全方位服务。四是做深做细“6?18”项目成果交易会、“9?8”投洽会等各类经贸活动,进一步提高成效。五是加大对商业旺铺的策划、推介力度,积极引进、扶持一批特色商业街区和社区商业服务网点,促进我区现代服务业发展。六是充分利用全区现有标准化厂房及闲置厂房的资源优势,加大招商招租力度,引导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链缺失环节的企业入驻。

  (五)培植新增长点,加强税收征管。一是落实中央扩内需保增长的积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后劲和财政增收能力。二是扶持老税源,培植新税源。加大对重点税源和纳税大户的扶持力度,巩固壮大老税源;多措并举,力促企业投产达产和扩产,同时鼓励扶持区内建筑企业资质升级;加强服务,引导区外企业在我区注册等,培植新税源。三是做好商业地产经济,整合已建、在建商业店铺,引进知名商贸企业,加快形成专业市场和商场超市,培植后续税源。四是做好品牌经济。积极鼓励和支持企业科技兴企,争创名牌,走品牌之路。五是要坚持依法治税,应收尽收,以查促管,加强行业管理。

  (六)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增效。一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以龙头企业带动,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逐步培育一些国内知名的农业区域品牌。二是培育特色农业。积极打造一批具有传统农业优势和地方特色的专业村,不断提高一村一品的科技含量,形成区域化产业优势。三是加大科技兴农力度,以推广应用农业“五新”技术为重点,实施“科技入户”、“科技致富”工程。四是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施黄石、新度、西天尾三个镇农村安全饮水工程、黄石、北高土地整理项目、澄峰围垦垦建工程、北高东温海堤除险加固、北高五侯山万亩节水灌溉工程、农村户用沼气项目、沿海防护林工程以及农村道路硬化、危桥改造等项目,启动南洋河道整治工程。五是加快新村建设和旧村改造。做好村镇规划编制,启动镇海东门头新村建设、新度下坂、西天尾后卓村和东星村旧村改造及农村市场建设。六是继续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着力培养新型农民,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就业。

  (七)关注民生,推进社会和谐。一是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加快完善中小学设施。完成砺青中学、麟峰小学校园,中山中学科技楼、莆田二十四中教工宿舍楼、莆田八中教工宿舍楼,海峡职专实训楼等建设;继续巩固“双高普九”成果,推进中小学创建省级达标校工作;配合做好市教师学院和市第二实验幼儿园建设。二是加大科技卫生事业投入力度。继续创建“科技进步先进区”,深入开展“科技三下乡”活动;加强农村三级医疗网络建设,加快拱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黄石中心卫生院改扩建、西天尾和新度卫生院门诊楼建设。三是建设农村文化站和文化示范村,建成西天尾、新度、黄石镇综合文化站和10个文化示范村,丰富城乡群众文化生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努力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积极筹备2009年市第三届运动会及2010年省第十四届运动会。四是落实计划生育国策,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工作。五是落实相关政策措施,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六是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农民参合补助标准,参合率达到96%以上。七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继续落实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规划建设廉租房等。八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做好“文明城区”建设及迎评工作;加强“五五”普法,提高全民法治意识,促进社会和谐。九是继续开展建设“平安荔城”活动,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继续做好公检法司体系建设,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社会安定稳定。

  今年的目标任务已经明确,全区上下要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依法监督下,在区政协及各民主党派的积极参与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扎实工作,锐意进取,确保荔城持续发展、率先崛起,以优异的成绩为国庆六十周年献礼!

  附件:表一、荔城区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表

              表二、荔城区2009年项目分类情况表

              表三、荔城区2009年项目分镇街情况表

              图一、荔城区2002—2009年主要经济指标示意图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附件下载: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