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关闭
热门搜索:
关闭

关于修渠引水提升灌溉保障和能力的建议(区五届人大二次会议第42号建议)

来源:荔城区水利局 时间:2023-06-15 09:19
放大字体 | 缩小字体 | 已收藏,点击取消收藏 点击收藏 点击收藏 | 打印 |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稳定的水源保障、完善的灌排体系是粮食稳产丰产的关键因素,手中有粮心不慌,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饭碗永远端在老百姓的手里,结合党建引领,夯基惠民和六清工作。现提出几点看法。

  作为基层的区代表,每次参加人大活动日活动座谈会时,谈论最多的是水资源,水利设施问题,代表们也呼吁相关部门要办实事,办好事。 

  东圳渠道是1959年在原鲁山的倡导下历经一年多父辈们辛勤付出主渠889米完工,造福沿海沿渠老百姓,解决了沿海一带易涝易旱的痛点,老百姓遍地开荒种地,起早贪黑一季不落地种粮种菜,丰衣足食。家家有余粮,田间地头绿油油,蛙声一片。一派生机盎然景家。近十年田于无序开米占用,原来完整的灌溉系统面目全非,赖于灌溉的毛细血管毁于一旦。痛心疾首,就我们北高镇来说,原来的七支渠,八支渠是我们的生命渠,可以解决整个北高镇的生活,灌溉,其中八支渠在山前分支经泉塘渡槽沿北上可达冲沁,美澜,竹庄。现在这条渠已失去功能,荒废,沿途只能靠天吃饭。致抛荒撂荒,杂草丛生。复耕种田成了空话。倡导的“我在田间有亩田”流于形式农民种粮没有奔头。走在乡间,但凡有河道有池塘的旁边都会有人耕种,如果没有这条件的只能撂荒,抛荒,缺水种下来谷物没得收成。这次冬至扫墓,祭拜祖公,看到一大片齐身的野草杂草丛生,连路都看不清。大部分的人一年只有冬至祭拜才有上去。一片荒废萧条毫无生机的景象让人心痛,触目惊心! 

  驱车前往市区,经过黄石,南北洋沟渠水漫,纵横交错。 

  而邻居北高,天壤之别,政府也投入不少用于沟渠护砌,但估计收获甚微,因为干旱时,渠道水塘底朝天,缺乏水源,成形象工程。 

  提议: 

  一、黄水北调,北高地势高,可以借鉴南水北调工程设计理念。 

  二、按照镇村的财力根本无法解决支渠分渠,毛细血管的改造和维护,这几年投入木兰溪沿岸的财力物力相当可观,沿渠沿沟的整治维护费用比例对于这几年木兰溪整治九牛一毛。却会产生巨大的效益,一方向解决了撂荒抛荒,提升老百姓种粮积极性,而且有了水资源,就有了灵气,为北高的发展注入了强心剂。 

  三、现在各家各户都有抽水泵,只要一个人就可以完成灌溉。劳力成本不高,建议与电力公司合作,把电引入到田间地头,老百姓灌溉可以刷卡取电,便于灌溉。 

  四、沿引原鲁山的观点,莆田原多旱多涝,政府需花大财力来赈济灾民,年年救灾年年旱涝,把救灾的钱用于修渠铺路,解决了根本的问题,老百姓欢欣鼓舞,深得民心,何乐不为。同样的道理,如果把所有的有利于种植的条件都具备了,关山初度尘未洗,快马扬鞭自奋蹄,风雨砥砺鼓征帆。源头上解决三农问题,解决实实在在的民生福祉。 

  以上是不成熟的建议,希望人大再探索。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附件下载: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