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伟伟、吴梁山委员:
您在区政协五届四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提升未成年人法治观念应重视校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开展的建议》(第2597号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完善课程设置与评价体系,强化德育导向
我区始终以《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指导,将“德育为先”理念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一方面,优化课程设置,严格落实小学每周2课时、初中每周3课时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确保开足开齐。同时,推动课程与学科融合,在语文、历史等学科教学中渗透法治教育元素,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另一方面,改革评价机制,建立以学生道德素养、法治观念、行为表现为核心的多元评价体系,将道德与法治课程纳入学校年度考核、教师评优评先的重要指标。推行过程性评价,通过课堂表现、实践活动、行为习惯等多维度综合评定学生学习成果,扭转 “唯分数论”倾向。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丰富教学资源
针对师资力量薄弱问题,我区多措并举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一是加大专业教师配备力度,在教师招聘中向政治和道德与法治学科倾斜,近三年累计招聘专职教师21名,逐步实现中学专职教师全覆盖。二是开展专项培训,定期组织教师参加省、市、区三级法治教育培训,邀请法学专家、优秀教师开展专题讲座与教学研讨,提升教师法治理论水平与教学能力。三是建立“名师工作室”,发挥骨干教师示范引领作用,通过集体备课、听课评课、教学竞赛等活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同时,积极开发优质教学资源,整合社会资源编写地方德育与法治教育校本教材,结合荔城本土文化、典型案例,增强课程的趣味性与实践性;利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福建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等数字化资源,为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提供丰富素材。
三、凝聚家校社合力,构建协同育人机制
为破除传统观念认知壁垒,我区一直致力于凝聚家校社合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机制与网络。在学校层面,定期开展“法治进校园”活动,邀请法官、检察官、律师担任校外法治辅导员,以法治讲座、模拟法庭、案例分析等形式增强学生法治意识,并组织“道德讲堂”“主题班会”“社会实践”等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家庭层面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家访等方式,宣传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要性,指导家长掌握科学教育方法,关注孩子思想品德与法治观念培养,同时建立家校沟通平台,及时反馈学生在校表现,共同探讨教育策略;社会层面联合公安、司法、妇联等部门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营造良好社会氛围,鼓励社会组织、公益团体参与校园法治教育,为学生提供社区志愿服务、法治宣传等实践机会,深化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运用。2024年11月26日,荔城区教育局联合多个部门,组织开展“关爱学生身心发展 守护青春健康成长”系列公益讲座活动,2025年4月25日,开展荔城区家庭教育公益讲座“五进”暨赋能培训班,培训班聚焦家庭教育能力提升,推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拓展,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育人新格局。
感谢您对荔城区教育工作的关心与支持!我们将持续落实相关举措,不断提升未成年人道德与法治教育实效。诚邀您继续监督指导我区教育工作,为推动荔城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领导署名:郑金山
联 系 人:朱玉华
电 话:2212622(办)
荔城区教育局
2025年7月16日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